致命AI武器,自主猎杀、虚空斩首与认知操控的威胁

俄乌战场的硝烟尚未消散,AI(人工智能)武器却已悄然搅动战局。无人机蜂群如破茧之蝶,突破电磁藩篱,自主猎杀敌人;人脸识别技术犹如拨云见日,洞悉战场迷雾,直指将帅之心。而虚假信息的操控,更是颠覆了人们的认知,将现代战争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地。

据《参考消息》2024年12月转引外媒报道,乌克兰正利用无人机在俄乌冲突期间拍摄的数百万小时的战场视频,训练人工智能(AI)模型学习战场决策。真实战场,已然成为AI的“练兵场”。

然而,AI的崛起并非仅仅赋能杀戮机器,更在拷问人类伦理底线。谁来扣下“扳机”?谁来为AI造成的伤亡负责?AI机器会带来更多杀戮吗?正如奥地利外长沙伦贝格在2024年自主武器国际会议上发出的警告,“人类正面临奥本海默时刻。”

军事专家傅前哨表示,无论是空中、地面还是海上,都面临着将“生杀大权”交给机器人的伦理困境。而在当地时间2025年1月3日,乌克兰苏梅州的一所受损住宅的院子里,发现的一架俄制无人机残骸,更是让人对AI武器在战场上的作用感到忧虑。

乌克兰非营利性数字系统公司OCHI的创始人奥列克桑德·德米特里耶夫表示,这些海量视频是“AI的养料”。自2022年以来,他的系统已经从无人机上收集了超过200万小时的战场视频,为人工智能提供了重要的学习数据。

与此同时,AI赋能的无人机集群作战正成为军事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乌克兰科技公司Swarmer正致力于开发将大量无人机联网协同作战的软件,使每架无人机都能自主规划行动,并预测其他无人机的行为,实现高度自主的协同作战。

人脸识别技术在俄乌冲突中也尤为引人注目。通过比对战场图像、公开信息以及其他情报来源,这项技术还可用于识别俄罗斯高级将领,为军事“斩首”行动提供支持。此外,AI还被用于制造“信息烟雾弹”,扰乱视听,甚至制造虚假信息,操控舆论走向。

然而,随着AI军事化的深入发展,人类正面临一个十字路口。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改变着战争形态,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AI还并没有驱使战争超出基本的指挥控制原理。

“最终发动攻击、扣动扳机、作出决策的仍然应该是人。”傅前哨认为,需要确保人在决策回路中,由人类“扣动扳机”,避免智能化的作战平台完全自主地采取军事行动。

随着AI技术的迭代发展,战争的形态将发生深刻变革。未来,大国间的非核战争中,无人技术和自主武器系统的优劣将决定战争的胜负。因此,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有效规制AI的军事应用,避免其失控并维护国际安全,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AI武器是和平的神剑,还是战争的魔杖?未来的战争图景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让我们将思绪飞往更远的未来,当强人工智能时代到来时,战争甚至可能超出人类范畴,出现在人类与智慧生命之间。那时,AI领域的先驱、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杰弗里·辛顿曾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或许能为我们提供思考的方向,尤其是将“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这一基本准则“烙印”至AI系统,或可有效规制AI。

AI武器,这把双刃剑,正悬在人类头顶,我们需要谨慎应对,以免陷入无法挽回的灾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