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的36岁生日。在此之前,已与他分别两年多的杨开慧彻夜未眠,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这一天对她而言尤为特殊,因为她的母亲向振熙也记得这个日子。于是,当天中午的饭菜比往日丰盛,晚餐时,母亲还特别为杨开慧做了长寿面。
当杨开慧看到长寿面后,她的眼睛瞬间湿润了。看着孩子们一口一口吃面,她的眼泪终于抑制不住地掉了下来。那时的她,正身处红色恐怖时期,与毛泽东及组织彻底失去了联系,巨大的不安全感始终笼罩着她。她不知道毛泽东的情况,更不知道,毛泽东给她用暗语方式写了一封信后,便再未来信,这与他当时得到的错误情报有关。
原来,毛泽东参加完秋收起义后去了井冈山,大局稳定后,他第一时间给远在长沙的妻子杨开慧写了一封信。这封信,于1927年11月下旬被寄出,寄信地址是“湖南长沙市西长街‘生生盐号’”,信由店主转“板仓杨霞姑”收。这里的“杨霞姑”,就是特殊年代里,毛泽东对杨开慧的称呼。
此信耗时一年多,才被转交到杨开慧手中。而之前,一直苦苦等待杨开慧回信的毛泽东,因按耐不住,曾于1928年1月,委托秘密交通员吴福寿前往长沙寻找杨开慧。毛泽东之所以如此着急忙慌地寻妻,乃是因为当时国民党制造白色恐怖,疯狂屠杀共产党人,他极其担心妻子和孩子们的安全。
当时,毛泽东的境况也非常不好,他一直有不祥的预感。而最终的调查结果,恰证实了他的预感。吴福寿在长沙到处找不到杨开慧,他四下打听,得到的答案是“杨开慧早就遇害了”。吴福寿自长沙茅坪回到八角楼后,与毛泽东复命说:“毛委员,看来你们很难相见了。”毛泽东追问其故,吴福寿便支支吾吾地将探听到的情况说了出来。毛泽东听了后不再问任何,只不住地流泪。
吴福寿后来回忆说:“他内心痛苦,一直流泪,我们在楼上默坐了一阵,他忽然起身走到窗前的桌子旁边,从抽屉里拿出一张细毛边纸,坐下来用毛笔填上一首词,并交给我。”吴福寿接过一看,上面是毛泽东抄录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
杨开慧与毛泽东的分离,以及她随后所经历的种种,都令人感到痛心。杨开慧对丈夫的思念、担忧与期盼,都化作了那封长信中的字字句句。她的信中充满了对丈夫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希望,同时也透露出对革命的支持和期待。
而杨开慧在信中提到的“每月赚够60元”的暗语,暗示了她在革命上的进展和期望。她的内心充满了对丈夫的思念和对革命的执着,希望有一天能与丈夫团聚,共同为革命奋斗。
杨开慧在信中提到的“我要跑到你那里去”,表达了她对与丈夫团聚的渴望。然而,生活的现实和革命的需要让她无法轻易离开,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她深知自己的责任,不仅是对丈夫,更是对革命。
杨开慧在信中反复强调“渴望再收到信”,她迫切想要知道毛泽东的近况,只有这样,她才能略微安心些。两年多的分离,对任何夫妻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但杨开慧的坚持和信念,令人敬佩。
杨开慧的牺牲,是革命的需要,也是她对丈夫和革命的深沉的爱。她的牺牲,成为了革命历史上的一段悲壮而又美丽的篇章。她的信,虽未能送到毛泽东手中,但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革命历史中不朽的篇章。
杨开慧在1929年12月26日写的那封长信,永远地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而毛泽东,在杨开慧牺牲后的一个月,得知了所有的真相,那句“开慧之死,百死莫赎”,便刻在了他的心底深处,成为了他对妻子最深的怀念和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