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出师表古文深度赏析

《后出师表》是《前出师表》的姊妹篇,写于建兴六年(228年)。此表作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大臣们对再次北伐颇有异议的背景下。表中诸葛亮分析当时的敌我形势,指出讨贼的积极性与必要性,用六个“未解”驳倒众议,独抒己见。他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事实,向后主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为了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

此表涉及军事态势的分析,事关蜀汉的安危,其忠贞壮烈之气,似又超过前表。表中的“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之句,正是作者在当时形势下所表露的坚贞誓言,也是《后出师表》的全部价值所在。表文情真辞切,激励人心。

然而,关于《后出师表》的作者,史学界存在争议。虽然有人怀疑此表非诸葛亮所写,但其中“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精神确实体现了诸葛亮的品质。陈寿在《三国志》中未提及此表,但张俨在《默记》中收录了此表,这可能是一个未经严格甄别的材料。

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展现了他的胆略、抱负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但在《后出师表》中,他显得消沉、沮丧,对北伐缺乏信心。尽管如此,《后出师表》中的“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两句却准确地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精神品质。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引用《后出师表》,正是看中了诸葛亮的这一精神品质,从而塑造了一个为世代人们景仰的艺术典型。

《后出师表》古文赏析

通过对比分析《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诸葛亮的内心世界和他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决策与心境。尽管存在争议,但这两篇表文都是研究诸葛亮及三国历史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