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之甜橘 我之酸果,林明杰谈新民艺评

橘子与感受

提及艺术,人们总会联想到欣赏。然而,同一件艺术品在不同人眼中,却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就像我和我妈一同品尝的橘子,她品味的是甜蜜,我品尝的却是酸涩。

当我们目睹一位“丑书派”书法家的涂鸦时,有人可能觉得这是哗众取宠、大逆不道、罪不可恕的;而有人却感受到其才华横溢、勇气可嘉,开宗立派……

我们常常听到同行之间的艺术批评,这些批评往往一套接一套,成语和术语交织,外人听起来似乎头头是道。但仔细听多了,就会发现一个通病:很多人其实是用造船的技术标准去批评造飞机的,甚至是用造冷兵器的规范去批评热兵器。就如同一个弓箭手对导弹操控者说:“你没有练出百步穿杨的基本功,怎么能打到目标呢?”这无疑是对两种完全不同技艺的误解。

国人欣赏艺术还有一个偏好,那就是喜欢看对方受虐。看戏时,只要演员连翻几十个筋斗,观众就大声喝彩,不顾剧情是否需要那么多筋斗;听歌时,只要歌手把高音飙得震碎窗户,听众就尖叫鼓掌,这高音跟歌曲的情感有没有关系又有什么关系呢?看画时,只要画作精细到毛孔和皮肤下的静脉都清晰可见,甚至画得你近视1000度,眼珠子都凸出来,观者就觉得这是工匠精神的体现。艺术家得穷,命运要悲苦,最好像梵高那样早点死掉,这才叫令人感动的艺术家……

艺术感知

遗憾的是,许多看艺术的人,甚至某些从事艺术的人,很少会思考究竟什么是艺术。

有人会反问我,那你说究竟什么是艺术?说实话,说艺术如同说禅,无法用文字一语究竟的。且不说那么高深,我们说得清楚伴随自己一辈子的身边人吗?甚至我们说得清楚自己吗?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思考,去多角度认知,去无限接近。怕就怕停留在一个时间段、一个方位去认知,还以为自己掌握了艺术大道法则。很多夫妻分手的重要原因就是一方永远停留在某个时间段,而另一方轻舟已过万重山。不要误解这只是说双方的社会地位,而是心灵的感知和呼应。

虽然难以像某些数学物理定理那样简单陈述艺术,但艺术有某些规律性特征还是可以去了解的。譬如,艺术在人类历史中是不断变化的,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都是应对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

这就好比徒手和持利刃搏斗的武功是不同的,持枪互射与操控无人机攻击的技术要求也是不同的。没有麦克风时代的舞台剧对演员的表演要求,和拍电影能一样吗?同样念台词,话剧演员和电影演员要求是不一样的;同样是画画,讲故事的写实绘画和无中生有的抽象画是各成体系的。我们看到过有的话剧演员拍电影时会显得做作,有的电影演员演话剧时会显得精神气不足。好演员能跨界发展,但他必然善于调整自己在不同舞台的状态。同样,我看到过不少写实画家以为抽象画就是乱画,于是也挥笔涂鸦,画了个寂寞……

艺术认知

另外,艺术是因人而生,因人而异的。妈之甜橘,我之酸果。在你感动流泪的作品前,一定有人漠然走过,甚至嗤之以鼻。

欣赏艺术,其实是让我们学会去了解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和环境,不同的文化和历史,不同的思想情感,以及不同的表达。

当我们站在一件莫名其妙的作品前,我们不妨先去了解艺术家这样做的艺术目的,了解他的理念和表达方式,然后再考察他的理念和表达是否具有价值,是否做到位,是否能做得更到位。这才叫内行看门道,这才叫批评。外行看热闹是人之常情,但内行也不看门道,只会凑热闹,就比较无奈。文艺批评变得戾气十足,落入谩骂的俗套,那就比较悲哀。(林明杰)